渔农村集体资金、资产和资源(简称“三资”)是发展渔农村经济和实现渔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加强渔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有利于维护集体经济组织和群众的合法权益,促进渔农村的党风廉政建设。近年来,“三资”管理工作已沿着规范化、制度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现就以嵊山镇为例,对渔农村“三资”管理工作作些粗浅的探讨。
一、嵊山镇渔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现状
近年来,嵊山镇通过全面清产核资,摸清了渔农村集体“三资”基本情况。目前,镇级层面设立了渔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和乡镇招投标中心,7个股份经济合作社全面推行了村帐镇代理制度,2015年9月,在原村帐镇代理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升级,建立了渔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网络平台,并进行“三资”管理规范化建设。目前,全镇登记在册的集体固定资产912万元,2016年全镇集体经济组织经济总收入341万元,年收入均为10万元以上。
二、渔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做法
一是建立渔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组织体系。建立了以分管副镇长为组长的村集体“三资”管理领导小组,具体负责“三资”管理的日常工作;建立“三资”监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镇纪委书记牵头、会同分管副镇长召集有关人员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讨论解决“三资”监管过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建立“三资”管理服务中心,具体负责辖区内“三资”管理工作的指导、监督和管理。二是建立县、乡镇、村三资网络监管平台。全面推行村帐镇代理制度,全镇7个股份经济合作社均按要求建立了会计代理记账服务中心,实现了“三级联网”。2015年开始,对原村帐镇代理系统软件进行升级,由原来的单一监管资金扩大到对村集体资金、资产和资源的监管。三是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制定出台了《嵊泗县渔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办法》、《嵊泗县股份经济合作会计委托代理制与股份经济合作社相关制度和工作职责》、《嵊泗县加强村级非生产性开支监督管理实施办法》、《嵊山镇关于违反村集体“三资”管理规定行为问责暂行办法》等系列文件政策,涉及账户开设、收支制度、民主理财、工作考核、责任追究等“三资”管理的各个方面,使管理制度更完善。四是建立渔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工作体系。2014年,嵊山镇各股份经济合作社进行了股权改革,对全镇7个股份经济合作社的集体资产、资源进行了全面清理,对清理登记的村集体“三资”建立台账,并将资产资源数据、照片、经济合同等输入“三资”监管系统,进一步强化“三资”网络监管。同时,将每张原始凭证进行扫描,通过关联的方式把凭证附件输入到“三资”监管系统,加强对村级“三资”管理的实施监控。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嵊山镇渔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基层干部规范廉洁履职意识增强,党群干群关系不断改善,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三资”清查不彻底。对资产资源管理台账还不够健全,特别是对集体所有的耕地、林地、山地等资源,存在登记不全、台账不细等问题。二是基层监督机制还不健全。如群众监督机制不健全,村民民主管理意识还比较淡薄;有的村两委班子比较强势,民主监督发挥难;有的村监会主任年龄偏高,缺少必要的专业知识、监督素养和向群众解释的综合能力有限。三是村务公开不到位。部分村务公开仍存在重形式、轻实效的现象;有的公开内容单一、重点不突出,避重就轻的问题仍较突出;有些则不愿公开,如对一些“三资”清查中的陈年账务不愿公布,怕引起村级矛盾等等。
分析原因,主要是部分基层干部综合素质不高,法治意识淡薄,治理能力有限,民主决策意识不高,对党风廉政建设的思想认识还不够充分;资产和资源监管制度执行不到位,“三资”监管主要还停留在资金监管上,资产和资源监管力度还不够。
四、完善“三资”管理的建议
(一)健全制度,规范管理。一是规范资金管理制度。及时入账核算集体经济组织的集体收入,实行“一事一议”,统一管理上级转移支付资金以及补助、补偿资金,集体建设用地收益等。定期、逐项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公开财务收支情况及有关账目,接受群众监督。日常开支按规定程序审批,重大事项开支履行民主程序。二是健全资产管理制度。定期核实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各种资产、负债和权益;按资产类别建立固定资产台账,及时记录资产增减变动情况;制定相关方案,明确资产数量、名称、用途,承包、租赁、出让的条件及价格,以及是否招投标等;签订集体资产承包、租赁、出让经营经济合同,明确责任,并予以公开。三是加强资源管理制度。建立资源登记制度,重点记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及发生渔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事项等。完善资源承包、租赁合同管理制度,公开协商和招投标制度。
(二)创新机制,强化监管。一是规范村集体会计委托代理机制。遵循村集体资产所有权、资金使用权、财务审批权、群众监督权不变的“四不变”原则,规范村集体会计委托代理制,使农村集体“三资”监管更加科学有效。 二是建立代理会计绩效考核机制。健全奖惩机制,严格实行百分制考核,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挂钩,调动代理会计工作的积极性,强化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力度。三是建立考评机制。制定完善渔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专项工作考评办法,细化考评内容,对各股份经济合作社落实“三资”监管各项制度的情况进行量化考评,并排出名次,推进渔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三)加强督查,完善服务。一是强化基层监督。在各股份经济合作社设立举报箱,公布举报电话,畅通信访举报渠道,方便群众对“三资”管理等事项提出意见建议或检举举报。拓展监督领域,由财务监督为主向综合性监督拓展,注重对村务决策是否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决策是否代表多数村民利益等问题的监督,着力解决基层存在的村两委主要领导借村民代表会议作出“合法合规不合理”决策的问题。二是强化审计监督。根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规定》、《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等相关制度,规范开展农村集体“三资”审计工作。配合村级组织换届,做好“三年一轮审”工作;对村干部任期离任经济责任开展专项审计,重点就村“一事一议”建设项目及村民反映强烈的相关经济问题做好专项审计;对“三年一轮审”和专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落实整改,并抓好“回头看”。三是强化执纪问责。严格按照渔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有关要求,明确村党支部书记为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严格执行《浙江省违反村级财务管理规定行为责任追究办法》,对违反“三资”管理有关规定的行为,加大责任追究和查处力度。四是做好审计、巡察“后半篇”文章。针对审计、巡察反馈出来的问题,查找制度、管理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堵塞漏洞,加强管理。按照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工作方针,努力做到查处一起案件,教育一批干部,健全一套制度。
(四)突出民主,强化村务公开。一是丰富公开方式。在规范完善村务公开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手机、电脑、电视等现代信息传媒科技,通过“三务”公开栏、手机短信、微信群等,做到村务财务“栏上贴”、“掌中看”、“网上晒”,形成“多位一体”的立体公开模式,进一步丰富公开的载体和渠道,拓展公开覆盖面。村级组织还可以通过网格走访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建议,真正做到让群众对村里的事务参与、做主、监督,有效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二是突出公开重点。特别是涉及群众利益的如宅基地的使用情况、征地补偿安置费用分配、项目资金使用分配等及时公开。三是转变公开方式。更加注重决策程序和决策结果的公开,特别是群众关注度高的热点焦点问题;积极推行村民点题公开,实行村务公开答疑纠错的监督制度,保证村务公开的及时便捷、全面真实。